牛肉面俗稱"牛肉拉面",是蘭州比較具特色的大眾化經濟小吃。正宗的蘭州牛肉拉面,是回族人馬保子于1915年始創的,當時馬保子家境貧寒,為生活所迫,他在家里制成了熱鍋牛肉面,肩挑著在城里沿街叫賣。后來,他又把煮過牛、羊肝的湯兌入牛肉面,其香撲鼻,大家都喜歡他的牛肉面,他突出一個清字。接著他開了自己的店,不用沿街叫賣了,就想著推出免費的“進店一碗湯”,客人進得門來,伙計就馬上端上一碗香熱的牛肉湯請客人喝,爽,醒胃。馬保子的清湯牛肉面名氣大振,馬保子經營到1925年,由其子馬杰三接管經營。
馬杰三繼續在清字上下功夫,不斷改進牛肉拉面,直到后來名振各方,被贈予“聞香下馬,知味停車”的稱譽。識別蘭州拉面的正宗與否,要一看有沒有進店免費一碗湯,正宗必有湯贈,那牛羊肝的湯是明目的,西域人多目光如炬,顯然與喝此湯有關;二看牛肉拉面的湯是否清,湯濁就不是正宗了。現在可能贈湯環節早已省略了!
蘭州拉面是由河南回族的“小車牛肉老湯面”慢慢演變過來的,據傳“小車牛肉老湯面”起源于唐代。清朝嘉慶年間(1799年),甘肅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清化鎮蘇寨村回族陳維京那里,學會了“小車牛肉老湯面”的制作方法,后帶回蘭州,后經后人陳和聲、馬保子等人以“一清(湯)二白(籮卜)三綠(香菜蒜苗)四紅(辣子) 五黃(面條黃亮)”統一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,而且面條的種類也較多了,有寬達二指的“大寬”、寬一指的“二寬”、形如草葉的“韭葉”、細如絲線的“一窩絲”、呈三棱條狀的“養麥棱”等。在其后二百多年的漫長歲月里,蘭州牛肉拉面以一碗面而享譽天下,以肉爛湯鮮、面質精細而蜚聲中外,打入了全國各地,贏得了國內乃至全世界范圍內食客的好評和榮譽,1999年被國家確定為中式三大快餐試點推廣品種之一,被譽為"中華第一面",成為餐飲業的一束奇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