刀削面的起源
刀削面是山西面食文化的招牌,堪稱“天下一絕”,有數百年的歷史,那刀削面是怎么來的呢
刀削面起源于12世紀的山西太原,內虛外筋,柔軟光滑,易于消化,與抻面、撥魚、刀撥面并稱為山西四大面食,更與北京的炸醬面、山東的伊府面、武漢的熱干面、四川的擔擔面一同被譽為我國著名的五大面食,真可謂“面食之王”。據《晉食縱橫·名食掌故》記載:“刀削面比較早出自山西,是流行于民間的一種水煮面食,為面食中的佼佼者。在山西,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,特別是晉中平遙、介休、汾陽、孝義等地,家庭主婦、少女以及城市中不少"婦男"都會制作。”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,比較出名的莫過于大同刀削面,可謂是“面食王中王”。
關于刀削面,還有一個故事。相傳蒙古韃靼人占領中原,建立元朝。統治者為了防止人民群眾造反,就沒收了各家各戶的金屬器皿,并作出相關規定,十戶用一把廚刀。切菜做飯輪流使用,用后再交回由韃靼人保管。一天中午,一老者的老婆將面和成面團,就讓老者去取廚刀,結果刀被人取走,老者只好回家等待。誰知老者剛出韃靼人大門,被一件東西碰了腳,他低頭一看,原來是一塊薄鐵皮,揀起來揣在懷里?;丶液?,鍋開得直響,全家人等著吃面條,可是刀卻沒取回來,急得老者團團轉。忽然,他想懷里的鐵片,就取出來說:“就用這個鐵皮片切面吧!”老婆一看,鐵皮片薄而軟,嘟喃著說:“這樣軟的東西哪能切面條。”老者生氣地說:“切不動你就砍。”一個“砍”字提醒了老婆,她把面團放在一塊木板上揉好,左手端起,右手持鐵片,站在鍋臺邊,往開水鍋里邊“砍”面,片片面片落入鍋里,煮熟后撈入碗,澆上鹵讓老者吃,老者邊吃邊稱贊:“好得很,好得很,以后再也不用去排隊取刀了,就用這鐵片削吧。”
就這樣,“砍面”的辦法一傳十,十傳百,傳遍了三晉大地,得到人們青睞。到了明朝,這種“砍面”又被稱為“托掌面”,不僅家庭制作,也流傳到市肆攤點經營,不斷演變成為獨樹一幟的刀削面制法技藝,風味則柔中有硬,軟中有韌,不僅可澆鹵,還能熱炒甚至涼拌,均有獨特風味。不過,澆鹵是比較好吃的,再略加山西老陳醋口味更妙“世界面食在中國,中國面食在山西,太原不愧是面食的故鄉,美味的刀削面逐漸在全國各地受到熱捧,想要創業投資的可以來食尚香小吃培訓中心學習,這里有比較正宗的技術,比較先進的設備,保證讓你們滿載而歸!